首页 > 心得体会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时间:2025-03-05 07:11:16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全文共11227字)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优选10篇) 由会员“zhijunhuang”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2: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3: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4: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5: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6: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7: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8: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9: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0: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正文】

篇1: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着。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着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一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所以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并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着。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确定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经过康德之桥。

篇2: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十分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并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仅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那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必须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可是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篇3: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后面还有多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能够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并且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可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须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那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 ……此处隐藏6450个字……

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必须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可是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经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包含“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梦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篇9: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并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供给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供给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哲学中,一向以来,认为知识必须贴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贴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贴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我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本事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仅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理解杂多的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康德供给的知性范畴是认识世界的逻辑结构,范畴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纯概念,起综合统一的作用。围绕着知性范畴,康德对其进行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最终证明了综合是知性的自发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范畴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从而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先验哲学的成就。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灵魂,宇宙和上帝,他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

界之全体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梦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理性要超越经验去认识这些超验性的对象,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不可自拔,从而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康德哲学的敲门砖,仅有在明白了《纯粹理性批判》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两部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和《确定力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确立了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物自体不可知的不可知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以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念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础,以先验哲学的方式阐明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有效的限制,以知性为自然立法作为先验哲学的最高成就为结束,从而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执一端以致无法为知识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坚实的根基的困境。

篇10: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仅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小编简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网友评价】

富有创新。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全文共1122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