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诚信的故事 优选20个 由会员“灵露”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古人诚信的故事篇2:古人诚信的故事篇3:古人诚信的故事篇4:古人诚信的故事篇5:古人诚信的故事篇6:古人诚信的故事篇7:古人诚信的故事篇8:古人诚信的故事篇9: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0: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1: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2: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3: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4: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5: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6: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7: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8:古人诚信的故事篇19:古人诚信的故事篇20:古人诚信的故事【正文】篇1:古人诚信的故事晏殊信誉树立的故事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能够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以往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所以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理解皇帝的复试时,把情景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相比较我们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成绩就徇x舞弊,抄袭夹带偷看等舞弊,我们要感到汗颜。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之后皇帝了解到这个情景,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2:古人诚信的故事蔡璘坚还亡友财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职责,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璘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貌,不肯理解,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并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璘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璘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篇3:古人诚信的故事后面还有多篇古人诚信的故事!
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篇4:古人诚信的故事韩信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齐,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十分厌恶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一天给他饭吃。应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必须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之后韩信成为着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以往给他帮忙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我的宫殿里,像对待自我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篇5:古人诚信的故事曾参杀猪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据记载,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是他的后裔。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十分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样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貌,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日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日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忙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参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曾参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当像曾参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我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我的子女和整个社会。由此可见古代的圣贤们是多么重视诚信的教育啊!
篇6:古人诚信的故事华盛顿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十分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我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篇7:古人诚信的故事郭沫若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可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能够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齐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明白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悲痛。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篇8:古人诚信的故事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之后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 ……此处隐藏2705个字……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此刻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十分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之后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并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能够托孤寄命的人格操守。在中华五千年神传文化的奠定和传播过程中,上天要推崇和期望人们具有的就是这样的品格,因而上天对于能到达其要求的人,必然要给予肯定和奖励,所以杨瞻能够得到贤德的子孙,并世代贵显。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的道理。所以当我们跳出具体的事情去看问题,才能明白上天的旨意。
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修养道德最基本的资料,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仅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并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反觀時下,它將五千年神傳文化破壞殆盡,推崇的是不講誠信,不講道德,致使如今全社會道德淪喪,人人為近敵,這必為天理所不容。
篇17:古人诚信的故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所以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明白他怎样能够立身处世。诚实守信是古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篇18:古人诚信的故事宋濂谨守诚信
宋濂是明初的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
他自我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十分好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一天拼命的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时值隆冬腊月,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的都无法屈伸,仍然坚持连夜抄书。抄完了书,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决不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
应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学习,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到了二十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由于没有教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我同乡中有成就的前辈请教。
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前辈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准备上路时,他的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教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今日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教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一个人走在深山之中。当他到达教师家里时,四肢都冻僵了不能动弹,很长时间以后才有了知觉,教师赞叹地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正是因为宋濂能坚守承诺,甘愿忍受穷苦,把艰苦的生活当作一种磨炼,一种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以苦为乐,他才能成就事业。他说道:“心中有足以使自我高兴的事,读书明理是最神圣的事情,所幸自我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这就是古人所追求和崇尚的君子的品德。
篇19:古人诚信的故事欧阳修治学严谨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官至副宰相,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资料,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异常重视道德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他的诗词和文章在当时就被称为“极品”,受到文人学士的广泛赞誉,这源于他的治学严谨,做文章务求精益求精。他每写文章,草稿出来后,即贴在室内墙壁上,反复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例如他写完《醉翁亭记》后,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人们今日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欧阳修不仅仅严谨治学,也严谨做人、做事。他待人真诚坦荡,始终注重提携奖掖后俊,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等人皆出于他的提拔,使北宋文坛出现了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当时欧阳修比宋祁的官位高,所以,御史决定《新唐书》只署欧阳修一人的姓名。但欧阳修却说:“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宋祁明白后很受感动,说:“此事从所未闻也!”
欧阳修晚年时,仍常将自我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有时忙的废寝忘食。他的夫人问她:“你已年迈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又何必费心去一一修改呢?”欧阳修却认真地说:“我既然发现了错误的地方,那当然要去修正。要不就会误导后人啊!”
篇20:古人诚信的故事李勉诚实无欺
李勉是唐代中期的名臣。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那里得病将死。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后事,剩余下来的就都送给您。”李勉答应为他料理后事,后事办好后却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齐埋下。隔了几年,李勉担任开封县尉。那死去的书生的兄弟来寻找这个书生,一路找到了商丘,打听出李勉以往为书生主持过丧事,就特地来拜访他。李勉陪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并当场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了他。
之后在唐德宗时,李勉任吏部尚书,他更是不畏权贵,遇事敢言。唐德宗当时十分宠幸奸臣卢杞。卢杞时任澧州刺史,遭到给事中袁高的弹劾,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然而唐德宗却不予罢免。一天,唐德宗对李勉说:“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怎样不明白!卿知其状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是一句极佳的对答,流传天下,人们都佩服他的正直敢言。
【小编简评】古人诚信的故事 优选20个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搜索更多其他古人诚信的故事范文。
【网友评价】怎能否定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