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观潮教案(精选多篇)

时间:2025-03-30 07:12:17
观潮教案(精选多篇)(全文共9014字)

第一篇:观潮教案

观潮

周密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 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李白也说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

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 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 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 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 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三、研读欣赏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 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

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

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 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前三幅画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幅画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更能表现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升华情感

题目是“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涨潮(状)

水战(威)

弄潮(技)

观潮(盛)

正侧结合

市级优质课教案

观 潮

单位:卫辉市第十中学 姓名:侯成华

第二篇:观潮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 ……此处隐藏4957个字……四段,写潮来后的景象。也可以分成两段,即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今天我们按四段的分法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读讲第二段。

1.我们先看潮来前的景象。我请厂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

3.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4.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度的观潮日,这一天人们都到这儿来观潮,江潮还没有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宽阔的钱塘扛……等着,盼着)

5.潮来前的江面有一个什么特点?课文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板书:平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江面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趴下)

6.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齐读。指导纠正)

7.这时,江湖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8.小结: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四、讲读第三段。

1.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第三段主要写潮来时的情景,有两个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一段,思考。

2.教师读。

3.江潮在什么时候来的?(午后一点左右。明确:人们知道大潮到来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说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第三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第三自

然段:远处;第四自然段:近处):(板书:远近)

5.第三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1至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6.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看到……)。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板书;闷雷滚动)(说明了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板书:风平浪静)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说些什么?(讨论)(有的人说潮来了,有的人间潮在哪儿,有的人说这声音就是……)小结讨论结果,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板书;人声鼎沸)

7.过了一会儿又怎样?(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①听到了什么?(响声越来越大)

②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条白线,)(板书:一条白线)③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理解"水天相接"。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8.潮在远处时,只听见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说明江潮已经向我们这边移过来了。这时人群又怎样了?(人群沸腾起来)(板书:人群沸腾)(理解"沸腾")为什么说人群沸腾起来?(讨论;因为这时站在前面的往后退,想站得高点儿,看得远点;站在后面的往前挤,想站得近点儿,看清楚点儿;没看到的希望看到;看到的巴不得看得清楚点;都在喊:潮来了。所以人群就像水开了一样,沸腾起来。)

9.分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10.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板书:声形.情)写得清清楚楚。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思考;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时,人们听到了

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思考。

1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挂图)(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手势讲解。理解"横贯")

12.还看到了什么?(再近些,只见……,形成……)(板书:白色城墙)①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写出了什么?(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两丈多高有两层楼那么高)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水天相接→再近些)

1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什么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出来形容。(浩浩荡荡)①"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大)从哪儿可以看出气势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板书:白色战马)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③所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那声音--(板书:山崩地裂)(理解"山崩地裂")④山崩地裂所发出的声音大不大?大得怎样?(大,好像大地……)⑤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江潮发出的声音。)⑥原来江潮发出的声音如同--(……)好像--(……)

14.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15.这时人们的情绪怎样呢?有没有?为什么?(讨论:课文中没写。一方面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另一方面即使有人说话,声音也被潮声压住了。他们会说;钱塘江大潮真是太壮观了,太罕见了,声音真大啊,真是天下奇观……)作者在这里不写人们情绪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原因。

1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17.小结全段:(生看黑板板书)第三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板书:↓)

18.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教师引读第三段)

五、讲读第四段。

1.潮来时是这样的,那么潮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看谁最先找出潮来后总的特点。(恢复了平静)(板书:平静)

2.这里江面恢复了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是;霎时。理解"霎时")

4.你见过一眨眼时间江水涨两丈来高的景象吗?(没有,这实在是太罕见了)

5.小结:这一段介绍了潮来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六、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样子,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七、作业。练习背诵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案(精选多篇)(全文共901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